作為云南歷史上普洱“八色貢茶”之一,普洱茶膏曾是清朝朝廷貢茶。早在18世紀,歐洲的茶商就從中國進口一種用普洱茶浸提液濃縮制成的深色茶餅,每塊重6-7g,溶化后可供10份早餐用茶,這便是當時的普洱茶膏。
據國內外大量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普洱茶膏除顯著的醒酒功能外,普洱茶膏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基礎營養(yǎng)素,滿足人們對色、香、味、形等的感官要求,對肚脹、受寒、口破、喉顙、受熱腫痛和受暑等都有療效。普洱茶膏還具有增強機體免疫能力,調節(jié)人體生理節(jié)律,預防疾病,促進康復,抗菌等多方面的藥用功效和保健作用。
魯迅作為著名作家,其收藏的清代宮廷普洱茶膏為世人競相收藏。2004年,廣州一場拍賣會上,周海嬰拿出了被魯迅和許廣平珍藏多年的重約3g的清宮普洱茶委托拍賣,以 8000元起拍,最終以1.2萬元的價格被人買走。1g高達4000元 ,超過黃金價格近10余倍。2010年6月1日,1盒重約 105.6g 的普洱茶膏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在北京拍出了 100.8萬元的價格,1g 將近10000元。盡管黃金價格10余年來一再飆升,普洱茶膏的拍賣價還是超過了黃金價格20余倍。
目前,仍有不少企業(yè)、茶農采用傳統(tǒng)制作工藝自行生產 普洱茶膏,但加工技術不是很成熟,對制作茶膏的各道工序掌握得也不好,導致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且生產出的產品純度不高,品質差。
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是大鍋熬制,其基本工藝如下:大鍋熬煮原料——細布袋過濾茶渣——大鍋復煮茶湯——剔除淺黃色漂浮物——中型銅鍋煎熬——小型銅鍋煎熬——盛入成型模具成型——儲膏器盛裝——包裝。
雖然傳統(tǒng)的土法熬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缺乏先進性。首先是工藝極其復雜,且出品率低,并易造成二次污染,帶來飲用上的不安全性。另外,茶葉在反復高溫的熬制中,諸多生物酶失活,導致成品的后續(xù)轉化較慢,同時,大量揮發(fā)性營養(yǎng)物質也隨著水蒸氣的蒸發(fā)而一并流失,造成產品 的保健功效減弱。
現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則采用當今較為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運用了冷等靜壓、細胞破壁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冷凍干燥、真空回流干燥等先進技術,使得現代普洱茶膏的制作過程更科學、更簡便、更衛(wèi)生,所得產品的品質更能得到保障。
通過總結從事茶膏生產的多年實踐經驗從而得出科學合理的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藝。現代普洱茶膏的主要加工制作工藝可總結為:原料選擇及處理——浸提——凈化(過濾、沉淀)——濃縮——干燥——定型——包裝——成品。
而科技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產品的再研發(fā)和再生產,是對茶膏生產做了長期調研和探索的基礎上,提升普洱茶和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藝水平,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幾百次實驗后,成功復制出宮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藝,并利用自主研發(fā) 出的能在常溫下做出品質卓越普洱茶膏的一套微熱效常溫萃取技術,在此基礎上而研發(fā)出科技普洱茶膏產品。
通過精選自普洱茶優(yōu)質茶區(qū)的原料,薈萃天地靈氣,保留茶葉原香,同時采用微熱效常溫萃取技術,保留了原茶活性,并通過上百道工序加工,完美復制宮廷茶膏工藝,完全去除了污染。除此之外,采用數字化浸提不僅去除了對人體有害的諸多物質,產出比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最后根據中醫(yī)中藥理論,研發(fā)出包括三七茶膏、瑪咖茶膏等高品質科技普洱茶膏,入喉醇香厚滑,品質遠勝傳統(tǒng)普洱。
作為通過一定的生產工藝,運用茶葉深加工技術,經浸提、凈化、濃縮、干燥(成型)等一系列特殊復雜工序加工精制而成的更高一級的固態(tài)速溶茶產品。故而茶膏含有與普洱茶相同的物質成分,且濃縮萃取了普洱茶內的精華,是茶中精品,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保健功能,較強的藥用價值,良好的品飲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